老子养生秘诀:
道德全 寿自廷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说:“我有三宝,持而(宝)之。一曰慈、二曰俭、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”这“三宝”不仅是这位古代圣贤“道”和“德”的集中体现,也是他修身养性的箴言.
“慈”为修身之本
老子“把慈”作为“三宝”之首,体现了老子珍重生命爱惜生命的一贯思想。“故贵以身为天下,若可寄天下;爱以身为天下,若可托天下。”老子说的何等明白,只有能够以珍重自己生命去珍重天下人生命的人,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;以爱惜自己生命去爱惜天下生命的人,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。虽说这是老子给帝王讲的治国之道,若借鉴过来,也是很好的养生之道。身体是生命之本,在身体与精神的天平上,老子尤为注重主体的精神价值。老子认为,名、利、权、物皆为身外之物,是生命累赘,生不带来死不带走。如果被名、利、权、钱、财所累,势必伤心劳神,忧患不解,损害心身健康,则多病折寿。所以老子告诫我们:“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于欲得。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”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”可见,凡事知足者常乐,情绪愉悦,保身心而延年。
顺应自然,任其自然,助万物以自然,是为“慈”。老子说:“既以为人,已愈有;既以与人,已愈多。”人,作为自然的一员,社会的一员,应顺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。功成而不自傲,名就而不炫耀,坦坦荡荡无私无畏。有了这种心境、就会无不自然无不自由,岂不对心身健康大有裨益!宽容,更是“慈”的核心。老子说:“善者,吾善之;德善。”“信者,吾信之;不信者,吾亦信之,德信。”“上德若谷”、“报怨以以德”。一个人若能严于律已,宽以待人,以德报怨,不计个人得失,必受人尊敬,人际关系和谐;有了这种情怀,更会使自己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,也是仁者寿的道理。
“俭”为养性之根
一个人活在世上应多想点别人,少想点自己,这是“俭”的原则。老子要人们“见素抱朴、少私寡欲”,讲的就是这个道理。一个人如贪名、贪利、贪色、贪功,终日沉溺于灯红酒绿坑骗欺诈之中,必招祸伤身。所以老子警告人们:“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。”并谆谆告诫世人:“五色令人目盲;五官令人耳聋;五味令人口爽;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;难得之贷令人行妨。”大自然之所以生生不息得以永恒,是因为它不贪生不自私,“天长地久,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”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应从中悟出“长生”真谛,注重养性,清心寡欲,以“俭”为本,从为社会为他人多做奉献中获得幸福的欢乐,自然而然地达到强身延年之境界。
“不敢为天下先”为养心之道
“不敢为天下先“,其精髓是不争、处下、柔顺,体现了老子的“无为”思想。老子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发现,凡是活着的东西都具有柔韧性,而枯死的东西则具坚硬性。“故坚强者,死之徒;柔弱者,生之徒。”老子以“水”为例,详细阐说了不争、处下、柔顺、无我、宽容易等“不敢为天下先”的幸福内涵。他说:“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以其无以易之。”水是柔弱的,但“柔弱胜刚强”;水是处下的,“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善其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”“谷”的特征是:空虚广阔包容一切。在老子眼里,柔弱处下是做人应具备的德性,因而提倡“不争”。做人处事应有水的品格,虚怀若谷,谦让居下,“去甚、去奢、去泰”,“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长。”如果事事争强好胜,争名争利,出入头地,好为人师,骄傲自满,浮躁浮华,不说易遭众人所恶,更会导致自身心理平衡,引发多种心身疾病。有人会说,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,要人不争,岂不要人去做一个懦夫?不是的。关键是你如何去理解“不争”二字。老子说得好:“知其雄、守其雌。”“夫唯不争,天下莫能与之争。”“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。”如能做到融强于弱,纳雄入雌,就会使你外柔而内刚,具有无穷的力量,坚韧的毅力,充分发挥聪明才智,以不争达到争的目的。因此,老子一再强调要人们“为无为,事无事”。这样,才能顺应自然,遵循客观规律,自由自在地生活,体现自我,实现自我,使生命价值得到升华,自健康长寿。
摘自《益寿文摘》2013/11月合订本,第75页(摘自《经典养生》第92期)2013年12月20日星期五上午打印完发表。
老子简介: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、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,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,世界文化名人,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,存世有《道德经》(又称《老子》),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,主张无为而治,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。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
李耳[1](约前571~前471),字伯阳,又称老聃(dān),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(安徽涡阳,河南鹿邑互有争论)人。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老子标准像
想家之一,被道教尊为教祖,世界文化名人。后人称其为“老子”(古时“老”字的读音和“李”字相同)。
评论